瑜伽人學解剖常見的10大誤區

在美國瑜伽聯盟的規範中,一位瑜伽老師的養成(RYT200)必須包含一定時數的解剖學學習;而在實務應用上,不論是對於練習者或著教學者,解剖學皆是一項頗有用的工具。許多瑜伽練習者基於各種原因對解剖學感到興趣,但卻往往不得其門而入,又或者陷入了雖投注許多心力、時間與金錢,卻仍然感到迷惘與不足的窘境。這篇文章想要分享一些個人學習上的經驗,希望能幫助瑜伽練習者的學習之路更加順遂。

身為長期鑽研如何學習的學生,我相信學習有其方向與方法!有時合適的方向與方法並不好找,但如果我們先知道哪些方式行不通,避開這些方式,那麼接下來成功的機會比較大。就好比你正在挑選交往對象,在眾多選擇中你不確定哪位是你的真命天子(女),但如果你知道誰一定不是,先刪去這些選項,剩下的命中機會比較大XDD

以下是瑜伽人學習解剖時常見的誤區:

 誤區1:解剖學都嘛一樣?

書店裡擺滿了琳瑯滿目的解剖書籍,市面上也有著許多解剖相關的進修課程,我們很容易誤以為這些書籍或課程是類似的,而悲劇往往也就這麼開始…。

回想一下,在小學、國中、高中、大學…等階段我們都學過數學,但我們心中很清楚,同樣叫數學,不同階段所討論的內容其實並不相同。如果我們學數學的順序是自小學一路向上累積,學習的過程應該會比較順遂;但如果學習的順序是隨機的,例如人生第一堂數學課便是微積分,那麼你的學習將充滿危機!

同樣地,解剖學也有著學習階段上的先後順序,以醫學院常見規劃為例,分別是:

系統解剖學→表體解剖學→局部解剖學→病理解剖學

不同課程有其先修條件,如果缺乏之前的基礎,在學校會有擋修的制度。

但在瑜伽人的學習上,基於各種原因,比較缺乏先修及擋修的概念,而有時我們學習之所以感到辛苦,僅僅是因為學習順序不對!

 想想看:你目前正考慮參與的課程,是開給什麼程度的學生?而你,目前又是什麼程度的學生呢?

 誤區2:解剖學跟誰學都一樣?

這裡指的不是指導老師的程度或教學技巧,而是針對瑜伽解剖學的獨特性。比如你是個廚藝的初學者,想精進廚藝,但有許多領域都跟廚藝相關,包括中餐、西餐、地方小吃、時尚料理、麵包、蛋糕…,當然,你在不同領域皆會有所收穫,但如果你真正想做的是其實印度料理,那麼上述學習能轉移的效果通常有限。

解剖學的學習亦如是。由於解剖學的通用性,許多與人體相關的領域皆會應用到解剖學,例如醫師、治療師、體能教練、按摩師、皮拉提斯教練、瑜伽老師…等等。而基於不同專業領域的獨特性,所需用到的解剖學範疇也並不相同。就好比即便同為廚師,中餐廚師與西餐廚師各有所長。同樣地,按摩師、體能教練、醫師及瑜伽老師等不同領域所需的解剖學其實並不相同,所以即便你很認真地跟著一位醫師學習解剖(因為我們相信醫師是解剖學的專家?),也不代表所得到的專業知識真的能應用在瑜伽練習/教學上。我們當然可以自其它領域學習解剖相關知識,但瑜伽人更需要的,是與瑜伽相關的瑜伽解剖學!

 想想看:你目前正考慮參與的課程,有多少能應用在瑜伽上呢?

 誤區3:瑜伽解剖學都嘛一樣?

好吧~我知道我要找瑜伽解剖學了,也自書店買了一堆書,但每本都翻了幾頁就闔上,究竟怎麼回事?

其實,瑜伽解剖學也是有小學、國中、高中、大學…等程度上的區別的。例如上圖羅列了常見的瑜伽解剖學書籍,但其實每本書的針對對象及著重範圍並不相同,有時我們讀書之所以不得其門而入,僅僅是閱讀順序所造成的!

 想想看:你手邊的瑜伽解剖學書籍,哪些比較入門,哪些比較進階?而市面上瑜伽解剖相關的課程中,哪些比較入門,哪些又比較進階呢?

 誤區4:學解剖學需要通曉人體所有知識、書上的每個章節?

沒有一項專業,是因爲無所不知而成為專業的!瑜伽教學亦如是。

一種常見的學習模式是,你決定好好扎根,找了一本大一解剖學教科書(或著跑去醫學院聽課),打算認真投入人體奧妙的學習。如果你真的完成了這項「壯舉」,你將認識系統解剖學的每個系統,包括:骨骼系統、神經系統、消化系統、泌尿系統…。但尷尬的是,這樣的投入對於你瑜伽練習/教學上的助益其實相當間接。就好比你想成為咖啡師,卻報了一門飲品大全的課程,了解酒、茶、汽水等知識對於成為一個咖啡師沒什麼不好,但也稱不上好,因為同樣的時間,其實你可以直接投入咖啡師的學習。

瑜伽人學習解剖學也是如此,在瑜伽練習/教學的不同階段,其實我們會用到的解剖學也跟著不同。舉例來說,身為一位以體位法為主的瑜伽練習/教學者(至於為何會以體位法為主,那是另一個議題了),其實我們所需的相關知識主要集中在骨骼系統、肌肉系統、一些些神經系統、及一些些呼吸系統。事實上,這也幾乎是所有瑜伽解剖學書籍所涉及的範圍。了解泌尿系統對於知識上的擴展很好,但對於體位法教學的助益有限。當然,如果你的瑜伽練習/教學涉及療癒,或著有其它層面,你需要認識的系統或許得再多一些。

 想想看:翻一翻你手邊的瑜伽解剖學書籍,著重在哪些系統呢?

 誤區5:太早將注意力放在單一肌肉

「坐椅式能練到股四頭肌!」

「Chaturanga能練到肱三頭肌!」

聽起來很熟悉嗎?關於什麼動作能練到什麼肌肉,是許多瑜伽練習者想自解剖學學到的事,也是許多人的學習方式。但這種學習方式過於零碎,缺乏架構,看不清全貌,會導致學習之路走不遠。

事實上,瑜伽體位法通常同時需要許多肌肉的參與,各條肌肉扮演著不同角色。在意識到這點之前,「XX動作會練到XX肌肉」的描述其實相當地侷限,就好比瞎子摸象的故事中,每個人都是對的,但也不完全對。

所以在學習「XX動作會練到XX肌肉」之前,我們需要一個明確的思考輪廓,就好比拼圖時,如果我們能預先知道拼圖的全貌,則手中的每片拼圖將有合適的定位;但若缺乏這份全貌,則每片拼圖都僅是片段資訊的堆壘。

想想看:所謂的全貌,可能長成什麼樣子?

 誤區6:背了一堆東西卻不知如何使用

還記得《瑜伽經》中所提到的不累積(Aparigraha)嗎?無法應用的專有名詞,就好比衣櫃裡掛滿了各個名牌的瑜珈服,卻沒一件穿得上!

在解剖學的學習中,記一些東西確實有幫助,但本質上與記憶無關,事實上,你所需要記的所有東西都可以在Google找到。解剖學提供給我們的,其實是瑜伽練習/教學的另一種思考角度,而各個專有名詞僅是工具,廚藝高超的廚師會因厲害的廚具而加分,但有厲害的廚具不代表能做出一桌好菜!

 想想看:你的學習經驗充滿了背誦?或著引導你思考呢?

 誤區7:學一次就能掌握?

其實,解剖學學習與瑜伽練習的歷程很像。以三角式(Trikonasana)為例,當我們初次接觸三角式時,我們先認識這個體位法的名字與外形,而練了一陣子之後,我們開始知道練習時除了模仿三角式的外形外,還包括了哪裡該用力,哪裡該放鬆。再練一陣子,除了用力、放鬆外,我們注意到動作與呼吸必須配合。而再練一陣子,或許我們開始留意練習時的視線、意念、能量流動、與至上的連結…。

而解剖學的學習也是如此,即便看起來是同樣的東西,在不同的階段也會出現不同的體悟。相較於一次性的學習,比較理想的學習模式是培養自己不斷接觸解剖學的能力與習慣,隨著你瑜伽練習/教學體悟的改變,對於解剖學如何應用的掌握也會跟著深化。

 想想看:有什麼方式,能夠讓你保持對解剖學的接觸呢?

 誤區8:見樹不見林

「這個動作對膝蓋很好!」

許多瑜伽老師在研習課中,聽到講師說了這句話,便很認真的記下來,並很真誠地回去與學生分享:「這個動作對膝蓋很好!」

但如果你仔細觀察這麼做的結果,不難發現,通常有些學生真的會因此而受益,但有些學生其實沒有差別,甚至對於某些學生來說反倒讓膝蓋更不舒服。這究竟怎麼回事?

關鍵在於脈絡!

其實研習課的講師可能原本是這麼說的:

「在某些情況下,這個動作對膝蓋很好!」

但我們漏接了講師設定的前提,便會發生上述教學時常見的窘況。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,所有的工具僅有在恰當的脈絡中被適度地使用,才能發揮期待的效果。

 想想看:當你述說一個練習的效果時,這個練習的適用對象是?

 誤區9:傻瓜,問題不在解剖學

「練習,再練習,一切都會發生!」

這是許多瑜伽練習者信奉不疑的箴言。但我們往往忽略了這句箴言的成立有其先決條件:「你的方向必須是對的!」如果你身在台北想去東京,卻一直往東走,走再久都不會到!

解剖學的學習也是如此。「解剖學」所涵括的範疇可寬可窄,廣義來說,我們可以將所有與人體相關的知識皆稱為「解剖學」,但狹義上,醫學院中所稱的「解剖學」有其明確的界定範圍。

依據維基百科上的定義,「人體解剖學」是「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」。換句話說,(狹義)解剖學基本上探討的是「正常」人在「靜態」下的狀態,而非人體「動態」下的運作規則,因此即便你很認真地熟讀了整部(狹義)解剖學教科書,亦或你是每天觸碰大體的法醫,也不會熟悉人究竟「如何動」。(至於特殊族群則是另一門學問了。)

但瑜伽練習/教學者通常更在意的,是人體究竟「如何動」。而這是其它學問所討論的範疇,例如肌動學、生物力學、生理學…等等。

這或許解釋了為何許多人投入學習卻一直沒找到答案的原因:因為答案根本不在這啊!

想想看:你想找的答案,究竟是屬於哪個領域呢?

 誤區10:懂解剖就是王道!

Ok,你掌握(廣義)解剖學這門工具了,你發現許多瑜伽練習/教學的方式並不符合解剖學原則,於是你成為了…解剖學正義魔人?

如上文所述,解剖學提供給我們的,其實是瑜伽練習/教學的「另一種」思考角度,並非唯一成立的角度。有時基於某些原因,解剖學原則可能並非瑜伽練習/教學時的首要考量,例如當我們看到以前瑜伽大師的體位法照片時,可能會覺得他們並未處在最符合的解剖學原則的位置上,但如果他們能在這樣的姿勢下進入三摩地!(?)又何必以解剖學去打擾他們呢?

解剖學是門工具,但如何妥善使用工具,仰賴使用者的智慧,而這,正是瑜伽練習者一輩子的功課!(應該是?)

想想看:什麼情況下,解剖學會有幫助?而什麼情況下解剖學的介入反倒會造成阻礙呢?


 結論

「解剖學是深奧複雜的,但解剖學的學習不需如此。」—David Keil

希望透過個人學習與教學上的經驗分享,有助於你的瑜伽旅途走得更加順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