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後,生問:「老師,我自己看影片,做這個動作(雙腿坐姿前彎姿勢)一直覺得背很卡,請問我還要繼續做嗎?」
我問:「妳為什麼想做這個動作?」
生:「嗯,這個動作做到最後,不是可以變得柔軟嗎?」
我又問:「妳為什麼想要變得柔軟?」
生:「嗯……不是身體柔軟就是好嗎?」
我:「所以說,妳認為身體柔軟就是好,所以,妳覺得這個動作是可以幫助妳變柔軟的動作?」
生:「嗯……其實我也不知道……就大家都這麼說,我就想說是這樣。」
當下我決定近一步示範兩個樣式的坐姿前彎。
第一個樣式是,我讓雙腿自然地放在地板,軀幹隨性地往前彎,我只是順著地心引力讓自己的整個身體懸掛在這個位置上;第二個樣式是,根據我們通常練習坐姿前彎時會聽到的口令,雙腿盡量延伸貼地,雙腳掌有力量後勾,軀幹盡量向前往腳掌方向延伸,同時往雙腿的方向靠近,並透過吸吐幫助動作持續加深。
我問生:「看出有什麼不一樣嗎?」
生:「第一個雖然沒有碰到腿,可是感覺比較鬆,第二個有碰到,可是感覺很用力。」
我:「那妳覺得哪一個對妳而言,是妳想要的柔軟?」
生也立刻嘗試起我剛剛示範的兩個樣式。
生:「第一個沒有刻意要去碰到我的腿,可是我覺得做起來很輕鬆,好像不用特別去想什麼,背也沒有卡卡的感覺。第二個讓我覺得很緊張,會讓我更注意到自己很硬,而且越是刻意叫自己不要去注意自己很硬,卻感覺會越來越硬。」
我:「所以說,妳想要獲得的柔軟是什麼?」
生:「我希望是連心情也都是的那種……我好像有點知道什麼了,那我再自己練習看看吧。」
的確,大部分的瑜珈動作看起來是要讓我們把身體練習柔軟,只是在追求筋骨柔軟的過程,是否曾經想過,「越柔軟越好」的念頭,究竟是來自於外界的訊息?還是來自真正聆聽到自己本身的需求?
那麼,「我把自己練得筋很開、腰很軟的目的是什麼?」
許多年前,在因緣際會下我參加了一場國際瑜珈比賽,既然是比賽,動作的技巧和完美度必定是評比項目,由於是很臨時決定參加,因此加入了賽前密集訓練團體。在密集訓練的每天,會針對已決定呈現的比賽動作,不斷重複地練習,指導師會加上各種輔助幫助我做得「更到位」,盡可能超越自己身體的極限,當時我甚至覺得比起我在舞蹈科班所接收的基本功練習還透徹,每天我都是帶著「嚴謹」態度站上墊子練習,然後帶著「痠痛」、「疲累」和「自我批評」走出教室。「嚴謹」,是因為我知道目標是比賽,我必須就著評分標準讓自己盡量做到接近滿分,同時還要注意不能讓自己受傷;「痠痛」,來自於身體上的肌肉關節痠痛,除了密集自我練習,加上教課示範,我的身體根本沒有足夠時間修復;「疲累」,除了因練習需要更多的精神耗費,此外還混雜著比賽前的不安心情,以及比賽準備和日常生活的時間分配;「自我批評」,包含對自我的高度期許,還有觀看他人的動作影片,比較與自己練習的差異,永遠覺得自己還不夠好。在那一段期間不斷循環著,直到比賽結束,也獲得滿意的成果,突然有個念頭蹦出:「我已經把自己練到這麼柔軟了,那然後呢?」「繼續練更軟嗎?」「那什麼才是最軟呢?」「難不成要去參加金氏世界紀錄認證『全世界最柔軟的人』?」
我開始檢視自己在那段期間的狀態,我為了把自己變得柔軟,卻同時也把自己變得更不柔軟了,越是追求柔軟,越是覺得自己還是很僵硬,我滿腦子想著就是要把身體變軟,可是我的行為卻是一點兒也不柔軟。我強迫自己每天練習,在每次的動作過程,我不斷勉強自己要做到那個位置上,因為越多越大獲得的分數就越漂亮,我完全忽視瑜珈練習裡最基本的態度,包括觀察、傾聽、覺知,甚至將瑜珈八支之最根本的前二支拋諸腦後,那些什麼非暴力、不執著,完全不在我的練習裡。從那時起,我也開始去嘗試更多瑜珈派別的練習,尋求更多不同方式的身體練習,試圖找出一個「柔軟」的答案。
直到踏上了瑜珈療癒的旅程,我才開始撥雲見日,原來我一直在找尋的答案,答案一直都在自己這裡,只是我沒有讓自己「整個人」變得真正柔軟。我沒有讓自己的念頭變柔軟,只是一味把念頭掛在「如何找出答案」;我沒有讓自己的心變柔軟,只是一味將心懸在「答案在哪裡」的位置。就像是我們常常在做某一體式,在某個角度卡住時,我們很容易陷入「如何進、如何加」的想法,如何再獲得更多的技巧,使自己完成此體式,而不是選擇「如何退、如何減」,先採取相關動作替代,或者先離開此體式。也像是我們常常在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,總想著「還要增加多少內容和方法來解決」,而不是「減少幾個內容和方法,甚至回到問題根本來解決」。
確實,單純就身體而言,許多研究和資料告訴我們,把身體打開可以增進關節活動度、延展肌肉筋膜組織、促進血液循環等等許多好處,但練習的同時,是否也能同時檢視自己:「我是帶著什麼樣的目的在進行這樣的柔軟動作?」或是「我在練習柔軟體式時,我正在想些什麼?」
換句話說,自己的身體動作是否與自己的心裡內在一致?
透過瑜珈的練習,自己真正想要柔軟的是哪個部分?身體?呼吸?想法?思緒?心?還是全部?
台灣首兩位取得國際瑜伽療癒師(PRYT)資格,旭亞老師希望透過瑜伽練習,能帶給大家更多身體以外的經驗,使瑜伽真正融入生活,生活處處是瑜伽,人人都能擁抱美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