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已持續練習了好一段時間,但仍然做不到某些瑜伽動作?你是否曾因逼迫自己超過身體上的限制而受傷?
對某些勤奮的練習者來說,這是個重大的新聞,你有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到某些動作,例如劈腿、腳趾碰頭的後彎,或著將腳背在頭後方…等等。這不是因為你的柔軟度不夠,或著力量不足。而是因為我們開始面臨骨骼上的差異所帶來的限制。
我們生來便有著特定的骨骼結構。我們排列骨架的骨頭或許比較纖細、比較圓潤、或著比較扭曲,因而我們的關節活動度有著特定的傾向。想像一下,我們骨架外頭被韌帶、肌腱、肌肉組織和筋膜所包覆著。透過每日的瑜伽練習,我們或許能夠伸展、拉長我們的肌肉和結締組織,於是我們變得更加柔軟,活動能力也比較高。
然而,在某個時刻,我們將遭遇到骨頭彼此壓迫的情形(就Paul Grilley的說法:「骨頭撞骨頭(bone to bone)」。)就像我們伸展肘關節時,當肱骨撞到前臂(橈骨和尺骨)的時候,我們已來到了手肘的最大活動範圍,無法繼續伸展下去。根據關節或骨頭結構的不同,有些人肘關節的伸展可以來到180度,甚至過度伸展,超過180度。
我們可以將同樣的概念運用在髖關節上。你之所以能夠順利的完成Hanumanasana,是因為你除了腿後側肌群夠長、夠柔軟之外,還得要你的髖關節允許股骨轉動、往前屈曲,及往後伸展。但也有可能你的腿後側肌群已經相當柔軟(因此我們可以排除柔軟度所造成的限制),卻因為髖關節本身的限制,造成你的劈腿總是離地面10幾公分高。你的雙腿無法分得更開了,而這就是你的Hanumanasana版本。
當你感到氣餒,並打算將做不到的原因歸責於身體上的限制之前,可以先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:
1. 你已經練了多久?練習的頻率如何?
這是個關鍵的問題,即便你的練習已經超過10年,但每週僅練習一次,那麼你很有可能仍在試圖克服肌肉所造成的緊繃,還不到骨頭撞骨頭的時候。然而,如果你過去三年來每週練習5、6次,那麼或許你已經來到你最大的關節活動範圍。
2.你之前受過傷嗎?
如果你有受傷的紀錄,或許那個區域有著許多的疤痕組織。疤痕組織比較堅韌,也比較難拉長。如果是這種情形,你需要一點耐心,透過日復一日的伸展,慢慢地將這個區域延展開來。
3.你怎麼知道你的骨頭已經開始相互擠壓了?
當你碰到骨頭相互擠壓的情形時,不會有任何的疼痛或不適感。就像我們伸展手肘時,你僅會感覺到骨頭無法繼續移動了──就像撞到一面牆一樣。一個測試髖關節屈曲活動度的方法是:躺在地板上,讓膝蓋(保持屈膝)靠近胸口。當來到某個位置時,膝蓋將再也無法繼續移動。如果你不確定是在哪個位置,可以觀察另一隻伸直的腳,如果發現它開始略為移動了,就意味著上面的腿開始遭遇骨頭相互擠壓的問題。在這個練習的過程中,你必須保持放鬆,因此這個測試比較適合用在有經驗的老師或練習者身上。
4.如果你的骨頭很早開始就相互擠壓,你能做些什麼呢?
針對這個狀況,我僅能提供我個人的看法。在某些時候,我們必須懂得接受、並欣賞自己的真實樣貌。將腳放在頭的後方,或著後彎時腳趾碰到頭部,並不會讓我們因此而開悟,或著起碼讓我們變得比較長壽。每當我站在墊子上時,我一面欣賞著自己身體上的限制,也一面在我可以著力之處繼續努力。透過這樣的練習,我找到了內在的寧靜與知足。
原文出處:〈Why Some People Can’t Do Certain Yoga Poses〉
作者:Annie Au
編譯:Hsin-Hong Pan
我相信,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瑜珈練習,而老師所能做的,就是幫助學生找到這條道路。感謝生命中的每位老師引領我領略瑜珈的豐盛,也期許自己的教學與分享,能為每一位走在探詢路上的人帶來啟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