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威世界的奇異博士擁有「瞬間移動」和「時間操控」的技能,我們的大腦也有喔!
誰在駕馭你的大腦?
這不是科幻電影或驚悚片,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疑惑過的問題,
只是有時候問題被詮釋成:
你在注意哪裡啊?你神遊到哪去了?為什麼我會控制不住自己?誰害我變成這樣?…
在這位腦科學家Amish Jha的18分鐘演講中,她提到:
「注意力讓我們能夠注意、選擇,並引導大腦的運算資源,成為所有可得資源的一個子集。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想成是大腦的領導人。注意力到哪裡,大腦的其他部分就會跟隨。在某種意義上,它是你大腦的老闆。」
注意力成為學習的要素,更是被廣泛運用到兒童教育或職能治療上,又稱為「專注力訓練」,雖然很多時候應該是父母需要先接受專注力訓練….。注意力練習也在「當代正念mindfulness」系統中衍生出了多種方法、課程和活動;就連美國發展出來風靡全世界的「禪繞畫Zentangle」也在強調「專注在每一筆畫的過程中」….。
人類到底是多麼容易分心啊?和資訊發展的程度有關嗎?
大腦究竟是怕無聊,還是負載過度呢?
身為瑜伽工作者,還是回來談瑜伽好了。
注意力運用在瑜伽課程上也同樣重要。
一個重視學員練習過程的瑜伽老師,
會期望學員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體感知上,
超過注意力在老師或教室鏡子裡的形象上。
特別是在體位法ASANA動作過程中,
注意力幫我們感知身體使用現況。
比如說站立山式Tadasana是一個注意力由腳掌底下開始向上覺察(掃描)的過程,
除了區辨身體重心的位置、
各個關節與包覆脊椎的肌肉使用狀態之外,
同時也在透過呼吸引導注意力回到當下;
又或者單腳站立的樹式Vrksasana、
抬起一隻腳的下犬式Adho MukhaSvanasana,
透過地上支撐扎根的手掌和腳掌,
感知身體肌肉如何與地心引力取得一個新的平衡狀態;
而許多瑜伽練習者都害怕的坐椅式Utkatasana,則是需要將注意力輪流在腳掌腳跟、膝蓋、髖關節三個位置之間觀察感知和細微調整,才能找到安置重心又不會傷膝蓋穩定方式…。
幾乎每一個體位法動作中,只要導入注意力,就可能形成不同的動作成果;
即使同樣一個動作如橋式,留意著地的腳掌做第一個施力位置,
或留意臀肌和大腿後側肌肉群先啟動肌肉收縮,動作過程的感覺和訓練效果也截然不同。
更遑論安全性的問題了。
倘若注意力不在自身動作過程中,也許有些動作不如不做還比較安全。
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哈達瑜伽體位法之外,其實瑜伽的完整練習就是一個集中與控制注意力的方法,其中還包括呼吸法與靜坐冥想。
約在西元初期由印度哲人Patanjali編纂,至今仍為最重要的瑜伽經典「瑜伽經(Yoga sutra)」,內容即講述瑜伽的八支(或稱八階)修行方法,包括持戒(Yama)、精進(Niyama)、體位(Asana)、調息(Pranayama)、攝心(Pratyahara)、凝念(Dharana)、禪那(Dhyana,今日簡稱為「禪」)、三摩地(Samadhi)。經典中說到「三摩地」的成就與注意力的關聯:
「三摩地是由注意力與神合一而產生。姿勢必須穩固舒適。
控制不安,對無限作冥想,便能做到。
這樣,便不會受二元性騷擾。」
「如果精神脫離了知覺,而知覺亦不與感官混合起來,注意力便與自己合一。
於是達至對感官的最高控制。」將注意力集中在瑜伽每一個練習的階段與方法中,
透過持續不斷與不執著的練習達至效果,才能將心智控制在穩定的狀態。
但這是古時候的修行方式啊!今日世界太複雜了,要如何訓練注意力當大腦的老闆呢?
有些工作,例如前線的軍人、消防員、外科手術醫生、馬戲團空中飛人,
以及高速駕駛中的駕駛人,注意力攸關生死,一刻都不能分心的呀!
我們明明知道「開車不能滑手機」、「吃飯應該要專心咀嚼食物」、「聽人說話要打開耳朵」….,但是做到卻如此困難?
別氣餒和太快放棄自己的腦袋!
摩謝・費登奎斯Moshé Feldenkrais在《費解的顯然》一書中說:
「集中注意力有時是有用的原則,但在學習時,注意力必須輪流導向背景和前景,你必須先看見一棵一棵的樹,然後也看見整個樹林。熟悉前景與背景的轉換,才能同時感知兩者而沒任何困擾,也不會為了得到效果而過度用力。」
如果我們並非高專注力工作者,也許我們可以透過每天一點簡單而持續的練習,
比如說靜坐、專注呼吸、禪繞畫、行禪、正念吃葡萄乾….
每天把注意力拉回當下,讓控制注意力的技能越來越熟練;
但是遇到心智不需要的雜訊噪音干擾時,我們可以把注意力退後到背景,
巧妙的轉換注意力,讓身心更有彈性更放鬆。
我們可以成為自己大腦的領隊老闆,也可以偶爾成為漫遊奇想的奇異博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