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常在瑜伽課上遇到初來乍到的學員,有點緊張膽怯地向老師說:
『抱歉,不好意思,這是我第一次上瑜伽課…』
或『老師,不好意思,我很久沒上瑜伽課了…』
我偶爾會回問:『為什麼要跟我說抱歉呢?』
還記得你在大班多人團體的瑜伽課堂上,
站在瑜伽墊上跟著老師的口令做動作時,大腦在想什麼嗎?
我們也許都共同經歷過這樣的時刻—-
擔心自己是不是舉錯手抬錯腳、
擔心動作不符合老師的要求、
擔心做出來的和別人不一樣、
擔心沒有老師所稱的某種感覺是不是自己哪裡有問題、
最後甚至擔心自己不適合練瑜伽……
這些心路歷程可能決定了你要不要再試一下,
而並非基於身體動作中回饋給神經系統的訊號。
日前,參加兩廳院舉辦為表演與肢體工作者開設的『費登奎斯工作坊』,
引導的老師一再強調:『不是為了做出完美的動作』、『不必做討好我的動作』,
對在場許多習慣舞台的朋友來說,是多麼不習慣的經驗。
也曾多次在瑜伽課堂上,聽學員提出要求老師示範動作,
『老師,示範一下我們才知道怎麼做~』
我都會開玩笑地說:『你的眼睛看到的可能是業障』、
『老師的示範可能會阻礙了你的學習』
也許是因為我們從小的教育環境,
對錯是二元性的,作答不能有模糊空間,選擇題的選項總覺得少了一個,
就連體育課和才藝活動也要設定競賽目標或成果展演,
使得我們的學習動靜變得不再單純出於自身的興趣,
甚至連置身其中也漸漸忽略了探索的樂趣,只為了迎合他人而學習。
歷經數十年持續加強『為了他人眼中的自己』之後,
理所當然,第一堂瑜伽課,特別是一堂強調沒有對錯標準的身體課程,
我們會感到無所適從。
也許這樣長大的我們,在成人之後都有『身體再教育』的需求,
這當中最重要是(比瘦身減重體雕還重要喔)——
1.放下對錯標準
2.找回身體的感知覺察能力
3.重拾探索學習的樂趣
喬・卡巴金博士(Jon Kabat-Zinn)在『正念的感官覺醒』(Coming to Our Senses)一書曾經提到他向在美國弘法的韓國禪師崇山禪師學習的故事。
崇山禪師是一位很有個人風格的禪師,
他在公開演講時,開頭都會揮舞著他隨身攜帶的一支禪杖,
大聲問現場觀眾:『你們看到這個了嗎?』
觀眾一陣長長的沈默,加上困惑的表情,
然後他可能又用力將禪杖敲向地板或桌子,發出巨響後問:『你們聽到這個了嗎?』
現場更是鴉雀無聲,即使每個人腦中滿是疑問,甚至心理已出現各種情緒。
通常我們不只是看到和聽到,緊接而來如同潮水般的思緒,
那些湧上來的詮釋和情緒,可能已經使當下的感官經驗不再純粹。
答案也許就像上圖這麼簡單。
看到什麼,就是你眼睛單純所看的,
聽到什麼,就是你耳朵單純聽見的。
你的身體原本就有答案,只是我們是否打開感官接收訊息而已。
至於你還是想問:『老師,可是瑜伽究竟是什麼呢?』
當你暫時停下大腦小劇場單純的做,與所做真實連結,那就是了。